tipitaka network ... his life, his acts, his words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sabbe satta bhavantu sukhi-tatta

經藏網絡中文繁體版﹕佛教新聞

上一級

塔.佛.浮屠

《大公網》 文: 廖楚強 • 2006年7月29日, 星期六

古書上常常把「塔」、「佛」、「浮屠」三個名詞混為一談,概念含糊不清。中國最早的一部權威性字典,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「塔,西域浮屠也。」從此以後,歷代著述,幾乎都把「浮屠」(或作「浮圖」)解釋為塔。如說某某人的功德勝造「七級浮屠(塔)」。這裡所說的浮屠,就是塔。

其實浮屠和塔為兩碼事。浮屠不是塔。這些都是從古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名詞。「浮屠」,梵文為「Buddha」,應譯為「佛陀」或 「佛」。原來「佛」字就是由這個「Buddha」翻譯成漢文的。《後漢書.西域傳.天竺》:「某人弱於月氏,修浮屠道,不殺伐,遂以成俗。」李賢註:「浮圖,即佛也。」晉袁宏《後漢紀.明帝紀上》:「浮屠者,佛也。西域天竺有佛道焉。佛者,漢言覺,將悟群生也。」由這些資料來看,「浮屠」正確的解釋應為 「佛」或「佛教」。而在梵文中,「佛」和「浮屠」或稱「佛屠」、「佛陀」,其音相同,都是從「Buddha」中翻譯過來的。

至於「塔」,則是另外一個意義的詞。在古印度梵文中,「塔」稱為「Stupa」,和「浮屠」中的梵文「Buddha」,根本是兩個不同意義的詞。《法苑珠林》把這個Stupa譯成「窣堵波」或「塔婆」。這才是真正的「塔」(不是「浮屠」)。

根據《法苑珠林》的解釋,「塔」(即「窣堵波」)是廟的意思。廟者貌也,是把佛家的功德,形象地建造一個外貌(「廟」),以供世人的憑弔和紀念。這種「塔」的概念和功能,有如近代的「紀念碑」、「紀念塔」、「紀念堂」之類的建築物。但在印度和西域各國,最初的「塔」是作為佛家的「墳墓」用的,後來又專門用來收藏舍利和經卷之用。其建築結構也非常單純。但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,印度那種原始的「塔」,和中國的建築藝術相結合,加之又為中國歷代的封建統治階層所利用,塔的形制和功能,就遠遠的超出了印度「窣堵波」的範圍了;並且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藝術風貌。漢朝以前,我國是沒有塔的。漢武帝經略西域,從西域諸國開始傳進來了印度的佛教。以後我國便開始出現了一些佛教的寺廟和佛塔。《後漢書.陶謙傳》中記載了東漢時期徐州建造了一座「浮屠寺」,此寺「上累金盤,下為重樓」,史家認為這大概是我國「木塔」的開始。因為既然漢朝的字典《說文解字》把「浮屠」解釋為「塔」,那麼當時的「浮屠寺」就應該是「塔寺」了。

上古時期的塔,是佛教中的附屬物。隋唐以後,我國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,塔的建造也逐漸從一個寺廟附屬物的地位突破出來,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建築單元。而且每一個城市、每一個地區,都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塔。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和發展,它也成為我國封建時代古典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。這當然也和其他許多的文化遺產一樣,其中卻凝結了許多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淚!

時至今日,科學昌明,當然不會有人再去造塔,再去提倡什麼封建文化了。不過從藝術的角度來看,全國保存至今的許多古塔,卻表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卓越成就。

網址: http://www.takungpao.com/news/06/07/29/TK-600224.htm



網絡佛教要聞

2010年1月30日,星期六
雲南﹕ 走進西雙版納 搶救貝葉經
北京﹕ 回望千年菩提路 抒寫中華文明史

2009年5月23日,星期六
台灣﹕ 大藏經數位化 隨身帶著走

2008年11月29日,星期六
法國﹕ 著名人類學家癡迷亞洲佛教文化


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.
Buddha sāsana.m cira.m ti.t.thatu.